食品乳制品生产,在婴幼儿配方食品(粉状和液态)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消杀和预防霉菌、肠杆菌科等微生物
摘要:在食品乳制品生产领域,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因微生物污染引发的婴配粉安全事件频发——沙门氏菌、克罗诺杆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致病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以及霉菌、芽孢等高抗性微生物造成的产品变质问题,成为行业痛点。
对于乳制品企业而言,清洁作业区(粉状/液态婴配粉生产核心区域)、干燥塔(粉状产品关键工艺节点)、车间环境(空气/表面微生物载体)是微生物污染的“高风险三角”。如何通过科学的内控标准、精准的消杀措施与系统化的预防体系,实现“从环境到产品”的全链条微生物控制?本文将围绕环境微生物(空气/表面)、产品微生物(过程监控/成品放行)、关键设备(干燥塔/管道系统),结合GB 23790婴配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等国家法规,本文将深入探讨乳制品企业,尤其是婴幼儿配方食品(粉状和液态)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消杀和预防霉菌、肠杆菌科等微生物,以及如何实施更严格的环境内控标准,确保产品安全。特别是乳品生产企业工厂某些环节存在一些微生物污染,想要提高工厂对微生物防范系统的等级。
GB 23790-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展开剩余93%GB 10765-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
一、乳制品工厂-液态与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特殊要求
(一)生产中常见微生物问题:
致病菌的严峻挑战:微生物致病菌污染已成为全球婴配粉食品安全事件的突出问题。沙门氏菌、克罗诺杆菌(阪崎肠杆菌)对婴幼儿健康威胁巨大,可能引发严重的肠道疾病甚至败血症。这些致病菌一旦混入婴配粉,后果不堪设想。
高抗性微生物的顽固:乳制品婴配产品车间管道系统常遭受霉菌、芽孢等高抗性微生物的侵扰。霉菌繁殖迅速,其孢子易在空气中传播,而芽孢凭借其特殊结构,能抵御高温、化学消毒剂等,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将其根除,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
(二)生产环节的微生物污染风险
1粉状和液态生产差异 :粉状和液态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生产工艺不同,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点也有所差异。粉状产品在干燥、混合、包装等环节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而液态产品则在杀菌、灌装等环节需要严格控制微生物。如液态婴幼儿配方食品需采用无菌灌装工艺,确保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受微生物污染。对产品设备、管道、干燥塔等需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使用高效消毒剂来解决。1.2不同作业区风险
:清洁作业区和准清洁作业区面临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清洁作业区直接接触产品,对微生物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准清洁作业区如干燥塔及流化床区域,也需防止微生物传播至清洁作业区。
1.3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清洁作业区动态控制
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清洁作业区的动态控制要求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并定期进行检测。准清洁作业区空气中的沉降菌菌数应≤50(EU/皿)(按GB/T 16294定5min),并进行持续监测和记录。
1.4液态婴配粉:无菌灌装与管道系统的关键控制
液态婴配粉(如婴幼儿液态奶)采用无菌灌装工艺,其微生物控制核心在于“管道-设备-灌装头”的无菌保障:
1. CIP/SIP系统:管道系统需定期进行“原位清洗(CIP,酸碱循环)+原位灭菌(SIP,蒸汽121℃保持15分钟)”,重点关注死角(如弯头、阀门)的生物膜残留,使用奥克泰士去除生物膜消毒液更生态安全; 2. 无菌灌装环境:灌装间需达到百级洁净度(浮游菌≤10 CFU/m³,沉降菌≤1 CFU/皿),灌装头定期奥克泰士复合型 消毒剂雾化消毒(根据微生物及生产频率调整); 3. 包装材料:PET瓶/盒需经双氧水灭菌(残留量≤0.5ppm),并验证灭菌后微生物负载(≤1 CFU/个)。二、乳制品工厂,婴幼儿配方奶粉车间环境微生物控制:生产空间
车间环境微生物控制更严格的内控标准与分级管理
根据GB 23790《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清洁作业区(粉状/液态)与准清洁作业区的微生物限值要求如下:
注:准清洁作业区(如干燥塔、流化床区域)沉降菌需≤50 CFU/4h(按GB/T 16294,5min采样延长至4h),压缩空气、氮气等工艺气体需经三级过滤(除油、除水、除尘)。
更严格的环境微生物内控标准:仅供参考
空气微生物标准升级
:依据 GB23790 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企业不仅要满足细则要求,更要自我加压。
空气微生物控制:
浮游菌 :浮游菌方面,细则规定国家标准要求≤200cfu/m³,企业内控应≤50cfu/m³。 沉降菌 :国家标准要求≤100cfu/4h,企业内控应≤50cfu/4h。 压缩空气 :企业内控标准应严苛到内控应<1cfu/m³,确保生产用气的绝对清洁。表面微生物标准细化
:表面微生物菌落总数,细则要求小于等于 50cfu / 皿(直径 55mm)。企业进一步细分,1 级取样点位(如产品直接接触的关键设备外表面)应≤20cfu / 皿,2 级取样点位(其他相对次要表面)应≤30cfu / 皿。对于致病菌(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定性检测,企业内控同样严格把关,对指标菌肠杆菌科也进行定性检测,不放过任何微生物污染的蛛丝马迹。
更严格的空气微生物控制措施:
多级空气过滤
:清洁作业区采用初效、中效、H13 高效四级过滤的空气过滤系统,如同给车间戴上多层 “防护口罩”,层层过滤,将空气中的微生物拦截在外。对于生产中使用的压缩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经过三级过滤,除油、除水、除尘,保证气体的洁净度,为产品创造清洁的气体环境。
清洁方式升级
:采用带有 H13 高效过滤器的吸尘器进行环境清洁,避免传统清洁方式扬起微生物,减少空气微生物二次污染的风险,确保清洁过程不会对空气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更严格的表面微生物控制措施:
科学划分监控等级
:根据环境表面对产品污染的风险程度,将不同表面科学划分为 1 - 4 级风险等级。
清洁作业区里,产品设备外表面作为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关键区域,定为 1 级;
其他表面为 2 级。准清洁作业区中,干燥塔及流化床区域产品设备外表面为 3 级,该区域其他表面为 4 级。这样的划分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监控策略,合理分配防控资源。
完善监控计划
:对环境样的检测项目、方法、频率进行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等级表面选择最合适的采样方式和检测方法,比如缝隙处用棉签采样,规则表面用涂抹海绵增大采集面积并加严采样。同时,标准化采样面积,便于对检测结果进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微生物污染趋势。
优化清洁消毒方式
:选择适宜的清洁和消毒方式至关重要。清洁作业区采用干清洁管理,如用吸尘器清洁设备内外表面、地面,用刷子和撮子辅助清洁设备表面,刮板用于设备内表面顽固污渍的清理。
消毒方式上,擦拭消毒可选 70% - 75% 酒精、0.5% 过氧乙酸;环境表面空气消毒采用臭氧消毒、紫外消毒进行日常维护。对于芽孢、霉菌等高抗性微生物的定期消毒和应急处理,奥克泰士是理想选择,它可通过擦拭、喷洒、雾化冷干雾等灵活方式,实现环境表面、空气及管道设备的整体化消毒,高效且节省时间成本。
如表面微生物控制:分级监控与精准消杀:
1.表面微生物污染占生产环节总污染的30%-40%,需根据与产品的接触风险划分监控等级(1-4级),并匹配差异化措施:
1. 监控等级划分(基于接触风险)
2. 采样方式与标准化操作
• 棉签擦拭:适用于缝隙、按钮等不规则表面(如设备控制面板缝隙),采样面积约25cm²(棉签头湿润后往返涂抹5次)。 • 涂抹海绵:适用于规则大面积表面(如地面、墙壁),采样面积为1m×1m(若区域<1m²则全采),使用含中和剂(避免消毒剂残留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无菌海绵涂抹棒,用力均匀按压10次。 • 沉降菌监测:在清洁作业区四角及中心布设Φ90mm培养皿(暴露4小时),准清洁作业区按细则要求(5分钟延长至4小时,沉降菌≤50 CFU/皿)。3. 消杀方式选择与验证
• 常规消毒:70%-75%酒精(快速杀灭细菌繁殖体,但对芽孢无效)、0.5%过氧乙酸(广谱杀菌,但需注意腐蚀性和刺激气味残留); • 高抗性污染处理:奥克泰士消毒剂(无残留、无腐蚀),通过擦拭(设备表面)或冷干雾(空气/设备整体)方式,可同时杀灭芽孢、霉菌及生物膜(验证数据显示: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 7953的杀灭率达log6,对黑曲霉菌杀灭率log5); • 干燥塔专项:出粉后需立即启动“冷却段紫外线消毒+风管臭氧消杀”(避免粉体残留水分滋生霉菌),每周对塔内壁进行高压水枪冲洗+奥克泰士喷洒消毒(针对顽固霉菌)。(四)外来物品与人员管理:污染链的“最后一公里”阻断
• 外来物品:进入清洁作业区的工器具(如托盘、记录本)、包装材料需分区存放,可擦拭物品(如塑料筐)用75%酒精消毒后静置30分钟;不可擦拭物品(如纸质文件)需在准清洁作业区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使用臭氧熏蒸; • 人员卫生:操作人员需穿戴连体洁净服(每日清洗消毒)、口罩(覆盖口鼻)、发网(无碎发外露),进入前经过风淋室(去除表面灰尘,风速≥20m/s);手部消毒采用“皂液清洗+75%酒精喷雾”(每30分钟重复一次);定期开展微生物知识培训(重点强调“手部卫生与操作规范”)。三、食品乳制品产品微生物控制:从过程监控到成品放行的全链路管理
(一)过程样品/线样监控计划:精准定位污染源头
生产过程中需在关键点位设置“在线监控”,通过实时检测预警潜在风险:
关键点位选取 :在生产过程中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点位抽取在线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当生产线出现异常时,及时增取调研样品。以干燥塔出粉后取样点位为例,此点位意义重大,能及时反映干燥环节对微生物的影响,以及后续包装环节可能面临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如同生产线上的 “微生物监测哨”。 监控计划动态调整 :根据不同等级表面不同监控项目的超标结果,制定差异化的加严监控行动和产品额外的检测调查行动。例如,当 1 级表面微生物超标时,立即增加采样频率、扩大采样范围,并对相关批次产品进行更严格的检测。必要时,对相关批次产品能否放行进行科学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重点点位详解——干燥塔出粉后取样:
干燥塔是粉状婴配粉(如脱脂乳粉、乳铁蛋白调制乳粉)生产的核心设备,高温干燥后粉体温度约60-70℃,进入冷却段时若环境湿度>40%或风管残留霉菌,极易导致粉体吸潮霉变。取样时需在出粉口下方10-15cm处(避免直接接触高温粉体烫伤采样工具),使用无菌铝箔袋(已灭菌)收集样品(≥200g),立即密封并标注“出粉时间+批次号”。检测重点包括:
• 霉菌(GB 4789.15):若>10 CFU/g,提示干燥塔冷却段或风管存在冷凝水或霉菌滋生; • 肠杆菌科(GB 4789.38):阳性表明环境清洁不彻底(如设备表面残留有机物); • 克罗诺杆菌(GB 4789.40):定性检测(不得检出),若阳性需追溯原料(如乳清粉)与干燥塔消毒记录。(二)成品放行监控:多维度验证“零风险”
成品放行监控计划:
严格放行关卡
:成品取样分析严格执行,只有在确认环境样品结果、过程样品结果以及批记录全部合格的情况下,才开启成品放行的大门。这一严格的放行标准确保每一批次产品都经过全方位检验,符合微生物安全标准。
控制水平与触发机制
:设定一般控制水平、中等控制水平和最高控制水平。不同控制水平对应不同的触发条件,如微生物超标程度、污染范围等。根据触发条件灵活调整监控计划,决定相对应成品的检测与放行,明确降级条件。例如,当微生物污染程度达到中等控制水平时,可能需要对成品进行额外的致病菌检测,若检测结果不合格,则该批次产品降级处理,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成品放行需满足“三合格”原则——环境样品(空气/表面)、过程样品(线样)、批生产记录(工艺参数)均符合标准,具体包括:
1.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粉状≤1000 CFU/g,液态≤100 CFU/mL)、大肠菌群(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克罗诺杆菌(不得检出)、肠杆菌科(粉状≤1 CFU/g,液态不得检出); 2.消毒剂残留:若使用酒精/过氧乙酸消毒,需检测成品中残留量(如乙醇≤0.5mg/kg,符合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3.溯源分析:若某批次微生物超标,需通过“环境检测数据回溯+生产流程复盘”锁定污染环节(如干燥塔冷却段温度不足导致结露)。(三)调查与纠偏行动
深度原因调查
:一旦发现微生物超标,迅速启动全面调查,从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范围进行溯源调查。例如,若在成品中检测出芽孢超标,需排查原料、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可能的污染源,确定芽孢是通过空气传播、设备残留还是人员操作带入产品,如同侦探破案般抽丝剥茧,找出问题根源。
全面行动展开
:采取清洁消毒措施,对受污染区域和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加强人流动流管控,防止微生物进一步扩散。例如,对车间进行全面消毒,对设备进行拆卸清洗消毒,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受污染区域,防止污染范围扩大。
效果验证确认
:增加调研取样,增大取样范围,验证消毒效果,确认控制措施有效。通过多次检测,确保微生物指标恢复正常,消毒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保证生产环境和产品的微生物安全性。
持续整改提升
:完善质量监控计划,根据调查结果调整监控项目、频率和标准;完善相关 SOP,明确各生产环节的微生物防控操作规范;对员工进行培训并验证培训效果,确保员工掌握新的操作规范,提高微生物防控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的微生物防控能力。
(四)微生物溯源体系建设
精准鉴定微生物
:通过表型鉴定、生化鉴定等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种属水平乃至菌株水平的精准鉴定。例如,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生长特性等进行表型鉴定,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等特征进行生化鉴定,准确识别污染的微生物种类和菌株,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溯源体系
:建立环境微生物控制和溯源体系,详细记录微生物污染的相关信息,包括污染时间、地点、微生物种类、污染程度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分析,总结微生物污染的规律和趋势,找出潜在的污染源和传播途径,实现精准防控,从根本上解决微生物污染问题。
四、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微生物提升监管水平与风险防控
政策法规遵循:遵循《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蜡样芽胞杆菌风险防控指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克罗诺杆菌风险防控指南》等政策法规,提升企业监管水平。
“日管控、周排查和月调度”机制:有效运行“日管控、周排查和月调度”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隐患。
例如:企业需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微生物控制体系有效运行:
• 日管控:生产班组每日记录环境监测数据(浮游菌/沉降菌)、消毒操作记录(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人员卫生违规情况(如未更换洁净服); • 周排查:质量部门汇总本周微生物检测结果(重点关注肠杆菌科、霉菌趋势),排查清洁作业区温湿度异常(如湿度>60%易滋生霉菌)、消毒剂更换周期是否合理; • 月调度:管理层召开微生物防控专题会,分析超标根因(如干燥塔风管设计缺陷导致冷凝水),修订SOP(如增加出粉口除湿设备),并验证改进效果(通过对比前后3个月数据)。 霉菌与芽孢控制: 空间环境消毒液 :使用能有效杀灭霉菌和芽孢的消毒液进行空间喷洒或雾化消毒。 管道系统消毒 :定期对管道系统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防止霉菌和芽孢在管道内滋生。 生物膜去除 :使用奥克泰士去生物膜消毒剂定期处理生产设备表面,防止生物膜形成。五、关于奥克泰士 -食药企业微生物控制专家
(一)产品优势
高效杀菌 :奥克泰士作为德国进口的高等级消毒剂,获得欧盟生态认证,具有高效广谱杀菌能力。能有效杀灭芽孢、霉菌等各类微生物,去除生物膜,控制菌落总数、沉降菌、浮游菌、肠杆菌科、克罗诺杆菌等。 良好兼容性 :奥克泰士基本无腐蚀,对车间环境、设备、管道及纯水系统等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不会损害设备材料,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食品级生态型,无色无味无残留的特性,确保不会对食品(饮料、饮水)成品造成残留或负面影响,有效贴合各类食品生产工艺要求。奥克泰士消毒剂兼容性好,基本无腐蚀,用途广泛,适用于车间环境、设备、管道及纯水系统等。(二)微生物防控技术与服务支持
奥克泰士作为食药企业微生物控制专家,提供一站式微生物解决方案。技术咨询与现场服务。
我们提供全面的技术咨询服务,为食品工厂提供各类疑难微生物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微生物治理技术服务、现场消毒灭菌服务及微生物解决方案定制等。通过深入排查和分析现场情况,了解根本原因和逻辑关联性,从而制订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布于:山东省